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自然教育工作在粤港澳地区快速发展,广东推动近50家自然保护地预约开放,建设各类自然教育场所上百个,中国红树林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植物园、科普馆等陆续启动建设,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粤港澳青少年合作交流、湾区生态圈合作保护等持续增强,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社区共建的良好发展格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阵地就达100多个,参与人员达120多万人次,云观蝶、云植树、云导赏、云观鸟、云观花、云课程等一批“云”系列自然教育活动,疫情期间更是让广大青少年足不出户就接受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
2020年,我省自然教育基地总数已达50个。为建设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林业特别推出广东自然教育基地专题内容,邀您一起见证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的发展,邀您一起参与广东省自然教育的未来!本期,我们向您介绍广东自然教育基地——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航拍图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被誉为广州“绿心”,总面积1100公顷,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央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积淀了千年果基文化精髓,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岭南水果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荟萃区。每年吸引接待近1000万游客,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海珠湿地自然教育始于2013年底,在2015年2月2日正式成立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通过吸引众多自然教育机构参与,引入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志愿者作为支持力量,打通“政企研学用”闭环,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逐步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自然教育场域设施完善,人才结构合理
海珠湿地建设有展陈丰富的自然教育中心、3间大容量的多功能自然课室、传承岭南果基农业的农耕教育基地、承载着独特历史和岭南习俗的龙舟文化基地、生机野趣的自然教育营地等特色场域。此外还有4座观鸟屋、10条自然教育径、4000多个解说牌等科普设施,全面覆盖园区,结合湿地的资源特色,实现全方位的实景解说。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完善的科普设施,为自然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湿地科普馆
目前,海珠湿地具有科普宣教团队33人,专攻湿地课程研发、教学、活动策划、公关宣传、文创设计、志愿者管理等工作,为自然学校的有序运营以及课程品质保驾护航。海珠湿地在培养自身的团队同时,吸引众多有品质的自然教育机构进驻,与原本自然、与自然同行等20多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持续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课程。此外,海珠湿地重点培养有自然教育专业水准的“雁来栖”志愿者85人,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两期,每期志愿者需接受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76课时)与实践考核,已自主开展湿地公益课程共30多场次,参与了粤港澳三地观鸟大赛、华南自然教育论坛、海珠湿地鸟类调查、生物多样性口袋书研发等志愿服务工作。
观鸟活动
自然教育课程丰富,5年累计开展活动3000多场次
多年来,海珠湿地坚持以匠心铸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先后研发出探秘湿地、飞羽天使、校本课程等系列精品课程,现已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暗夜精灵、岭南农耕等系列课程,吸引并支持越来越多有良好资质的自然教育机构参与,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程。海珠湿地多个自编教材被中国林学会评为“自然教育优质活动课程”,自然教育工作经验作为示范案例编入《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自然学校优秀案例选集》等书籍,引领着全国湿地公园宣教和自然教育的示范。
农耕插秧
2017年初,海珠湿地联合9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共同研发“海珠湿地校本课程”,研发期试教涉及13家小学2000多人次,最终研发出包含“湿地基因”“湿地鸟趣”和“湿地绿影”三个单元共18节课,室内与户外教学相结合,配套相应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PPT以及40多款电子教具,现已在20所试点学校常态开展,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的青少年科教项目,被中国林学会评为全国“自然教育优质书籍读本”。
夜观课程
近五年来,海珠湿地与200多所学校、100多家企业、60多家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系,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品牌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者达160多万人次,获评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海珠湿地先后担任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首届主席和常设秘书处、华南自然教育网络工委会主席单位和粤港澳自然教育联盟秘书处,积极搭建良好的行业发展平台,推进我国自然教育事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