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简要】常绿乔木,高5~20m。树皮黑褐色;树冠广卵形。偶数羽状复叶;小叶5~6对,近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5cm,嫩时柔软下垂,红褐色。总状花序腋生,花两性或单性;花萼管顶端有4枚裂片,裂片卵形,橙黄色,花瓣退化。荚果扁平,带形。花期:4~5月:果期:7~8月。
【产地分布】原产于中国云南东南部至广西南部;广东、广西、福建、香港等地有栽培。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喜光:喜高温、湿润的气候,不耐寒;喜生于富含有机质、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壤土。
【繁殖方法】播种、扦插、压条繁殖。
【园林用途】树冠椭圆状伞形,树姿优雅,叶大翠绿,尤其是嫩叶常聚合成串,柔软下垂,婀娜多姿;花序大型,花期长,盛花期开满枝头,红似火焰,亦有“火焰花”之称。宜作庭园风景树、行道树及佛教场所的绿化树种。
【植物文化】中国无忧花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佛教传种中为1种异树,系佛教中的“圣花”。
据《释迦牟尼传》记载,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有一个叫迦毗罗卫的王国,国王的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才怀孕,按照习俗需回娘家分娩。在回娘家分娩途中,途径兰毗尼花园时,走到一株葱茏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树下休息,伸手扶在树干上时动了胎气,便在此树下生下一代圣人——释迦牟尼。
印度教也认为此树是圣树,爱神卡玛手里拿的5支箭中,其中有1支就是用此树做成。人们相信这种树能消除悲伤,因此又称之为“无忧树”。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几乎都会建有寺庙,而每个寺庙都会在周围种满无忧花;在一些没有生育能力但想得子女的人家,也会在家前家后种植1株无忧花,以祈求所得之降临。从古到今,人们通过无忧花的特殊历史文化内涵,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情怀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