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之下的第23届中国国际花展,藏着哪些“风”与“变”
文章来源:中国花卉报 栏目:综合 时间:2021-04-20 浏览:

看花展有点像看春晚,年年看,年年感受有所不同。4月15日至17日,为期三天的第23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在新上海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透过热闹精彩的表象,大家也感受到花卉园艺市场的“风”与“变”。


联系1.jpg联系1.jpg


练还是不练

当大家同时有了一本武林秘籍,练还是不练?

有人说:必须练,练了虽然不一定打赢,但不练肯定挨打。

今年的展会上,明显可以感受到展商对个人及家庭消费者的偏爱。无论展位设计还是展出品种,都瞄准了个人消费的胃口。疫情不仅催化了家庭园艺市场消费趋势的改变,也带动了新兴消费需求的出现。显然,很多嗅觉灵敏的业内人士都针对家庭市场秘籍进行了修炼。


坂田希腊宫殿


坂田种苗(苏州)有限公司打造的希腊宫殿,美轮美奂,成功出圈,将花卉品种嵌入其中,让消费者平时注意不到的产品成为焦点。“今年明显能感到大家在展位设计、陈列方面的发力,更在乎终端消费者的体验与感受。”坂田展位设计负责人陆浩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其实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看法,展商还是老面孔,但观众结构与需求都已悄然改变。



上海丽辉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的展位将大花飞燕草与灯光完美结合,梦幻唯美。


联系6.jpg

缤纷将切花花材打造为桌花进行展示。


联系7.jpg

花园鳗打造的花园一角。



上海鲜花港德鲁仕植物有限公司展位上,桌摆空凤花艺小景精巧别致,更是花心思打造了悬挂的空凤球。


除了展位设计出彩,展品也更重视个人消费需求。在品种方面,种苗商中比如云南怡华园艺有限公司展出的虎耳草、倒挂金钟;上海种业展出的水培郁金香;上海鲜花港德鲁仕植物有限公司展出的居家绿植新品种单药花属‘白雪爵床’、凤梨‘紫鹿’等;广州缤纷园艺有限公司展出的切花铁筷子;云南丰岛花卉有限公司的盆栽铁筷子等,均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联系11.jpg

 ‘紫鹿’


消费者也非常给力,像威海七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山杜鹃一亮相,就被个人消费者预订一空;花园鳗整个展位的展品都被一位女士整体搬走,现场多个展位都被观众买空。

“过去是卖什么,买什么,现在是买什么,卖什么。”现场一位展商表示,喊了这么多年的家庭园艺,不再是一个口号,天平开始向家庭与个人消费市场倾斜,风起了。




家庭园艺市场风起,吸引更多的人涌入这一赛道,涌现出一些“跨界”品牌,比如本次展会上的“张小泉”与“史丹利”,两家企业都是首次参展,一个是中华老字号,国内刀剪一哥;一个是国内头部的肥料生产商,两者都有优质的品牌与群众基础。




“张小泉”展位负责人张科向《中国花卉报》社记者介绍,其实公司1995年就开始做园艺剪,但只是以单品的形式出现,没有成系列。2018年公司做了调整,成立了专门的园艺剪部门。

“其实我们不算跨界,制剪工艺本身就有,面向园林花卉这块市场的产品难度不大,加之国内并没有很出名的园艺剪品牌,国外品牌价格又居高不下,而我们可以让消费者用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张科说。

与“张小泉”相似,“史丹利”在大田肥料领域深耕多年,研发花卉园艺肥对他们来说并不难,进军园艺肥市场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当然家庭园艺市场的蓬勃发展才是两者开展新业务的根本驱动力。

原来大家都在默默练秘籍。


求快还是求稳

现在市场流行两种商业竞争模式:一种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追新追快 ;一种是强调工匠精神,十年如一日的打磨产品。

互联网时代下的花卉行业,信息差成为不少人的赚钱利器。这时候谁第一个推出新产品、谁第一个与消费者沟通,谁就第一个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谁的转化率就会更高。这种现象在小众、网红植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小众植物彩叶芋为例,在本次展会中真不算“小众”,几乎隔几个展位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第一波进入彩叶芋赛道的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转向海芋等其他热门品种。

如今第一名已跑到终点,赛道中间却还是挤满了人。一位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因盗繁生产的人太多了,今年彩叶芋市场本来是要崩盘的,但受疫情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大,这才保住了价位,但也不会长久。

跟风种植是国内很多小规模花农的选择,没有被设施等基本盘套牢,什么火种什么,这就导致很多品种以烂市结束。

一个无法循环起来自行造血的行业,是没有所谓的商业模型的。如果你不是最快的,那就可能是烂市的接盘侠。


联系18.jpg

黄金瓦萨维奇


有时也是不得不求快。“我们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在获取新品种授权的过程中就被大量盗繁,只能不断加强新品种的培育速度,以保证自身权益。”广州缤纷园艺有限公司负责组培的张荣告诉记者。售卖新品种赚来的钱,投到下一个新品种的研发中,不断地循环往复,这也成为不少研发企业的生存之道。

当然求稳的也大有人在,多年深耕一个领域,在原有的基础做不断创新。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展出了多个红掌新品种,‘伯爵’‘翡翠’‘娇丽’等。

也有人问广花为什么不做些其他的流行产品,广花副主任周晓云说:“我们也一直在红掌品种上面做创新,从株型到花色都不断在改良、提升,为了适应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还培育了浅花色品种。另外,国内也需要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红掌品种,不能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联系19.jpg

‘翡翠’


联系20.jpg

‘福瑞’


卖还是不卖

供应链谈了很多年,但信息壁垒依旧存在。

北京瑞承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种球产品进口多年,展出的郁金香、风信子等切花产品被观众抢购一空。公司总经理孔庆峰称,展会上大家都喜欢买的品种,反而是线下卖不动的品种,终端消费与种植端依旧存在断层。




很多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出现过以上问题:终端有需求,种植端怕风险,种苗端卖不动。

那新产品卖还是不卖?当然卖。电商给了很多消费者和种苗商一个对接机会,从消费数据出发指导生产,降低中间各环节的沟通成本。消费者买到了称心的产品,通过口碑或者社交媒体,扩大了终端需求,终端倒逼生产端,种苗商的机会就来了,从而做大整个品种市场的蛋糕。

所以,互联网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也是一种能力,比如卖掉冷门产品。


精神还是物质

悦己类和精神类产品未来可期。

社交媒体内容的广泛传播以及用户之间的交互,加速了花卉园艺消费者重新自我认知的过程。具备艺术和故事特征的、符合情感和人格诉求的产品,有能获得更长期的生长动力。用精神、文化赋能园艺产品,给产品带来更长久的流量。








如今,花卉园艺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集中在20多岁到30多岁。这些年轻人不反对物质主义,而是采用按照自己的态度和需要,积极表达自我,不亏待自己的新消费主义。与炒鞋、炒盲盒相似,部分年轻人将植物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在小范围圈子流通。

有人说越来越搞不懂年轻人在想什么,实际上他们只是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某直播间上万元的热带植物,根本抢不到。在年轻人的概念里,购买什么样的植物产品,是为了代表和表达“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