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强林业和草原科普工作的意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10月中旬,国家林草局科技司联合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举办“国家林草科普能力建设培训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浙江省林业局、江西省林业局、广东省林业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培训班上交流林草科普和推广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各单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做好林草科普和推广工作有借鉴意义。本公众号将连续刊载这7家单位的交流发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坚
正当我们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指示精神,努力开创“十四五”新局面的关键时刻,“国家林草科普能力建设培训班”在武汉召开,标志着在科技司的领导下,林草科普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林科院向大家报告我院推进林草科学普及和科技推广工作情况,一起探讨提高科普能力的措施,共同开创新局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汇报:
(一)科普工作成效明显
多年来,在国家林草局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全国林草厅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林业草原事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围绕“普及林草科学知识,推广林草科普成果,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支援地方生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基地、成果、人才和信息等多方优势,整合全院科普资源,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科普工作方法,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充实科普工作内容,推动了林业科技知识普及工作的开展。
1.组织了一系列具有林草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国家林草局科技司的领导下,我院积极承办和参与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并使之成为国家林草局品牌活动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院所对外开放、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及林业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等活动。先后完成近50项各类科普项目,包括与中国林学会合作开展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与中小学组织开展的林草科技兴趣组和博士进校园;与各级政府、部队官兵、社区开展的不同主题的科普宣教系列活动;结合国际履约,开展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宣教活动。院、所两级形成的20多种科普活动表现形式,受到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
2.积极创作了一批形象生动的科普作品。先后研发了一批具有林草特色的科普著作、科普视频、科普系列展览等科普作品,其中《湿地北京》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认识湿地三部曲(DVD)》入选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林家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获2019年第八届梁希科普作品类一等奖。在2019年“科普中国”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微视频创新创业大赛中,《绿色征程》获工程宣传片类一等奖、《森林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肺》获公益广告类一等奖、《王涛: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获微纪录片类二等奖。
3.加强科普队伍建设。一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参与,张守攻等几位院士积极参与科普讲座,杨忠歧国务院参事先后参与组织北京市、新疆、安徽等地来院开展的科普活动。全院围绕科普形成了三支队伍,一是组建了一支知识渊博、热心公益,以科普讲座、咨询为主的专家团队;二是以中青年博士为主的兼职队伍;三是以老科协、老教协的老专家和研究生院学生为主的科普志愿者团队。这三支科普队伍保障了全院科普宣教活动的顺利进行。
4.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近年来,结合院、所开放,我院将打造科普基地放到重要地位,建成了一批基地,如中国林科院京区大院、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和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南试验站等四个单位被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中国林科院京区大院还拥有“北京市科普基地”称号、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教学实践基地”、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纳入门头沟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木材工业研究所、华北林业实验中心获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此外,积极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览馆提供科技上的帮助,先后为全国各地的科普基地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5.科普工作获得了多项荣誉。中国林科院先后荣获2020年国家林草局科普先进集体、“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北京科技周活动优秀组织奖、海淀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科普社区等,各所、中心也荣获多项梁希科普活动奖、科普作品奖等荣誉,获得了多方好评。
(二)成果推广转化工作成效明显
1.大力推进科技成果服务于生产实践。“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院中心工作,立足创新、深化改革,不断提升自主能力建设,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把成果推广转化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推广项目、搭建科研平台、改革评价制度等措施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后与有关地方政府部门、林草推广机构、科研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农大户等合作,实施各类成果推广与转化项目753个,利用各类资金2亿多元,推广良种114个,新技术288项,建立示范基地160个,建立和改建生产示范线553条,选派科技下乡专家449批次,派遣科技特派员3362人次,举办培训班357期,培训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15554人,带动脱贫户数6162户。
2.院地合作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中国林科院先后与27个省、市、县级人民政府,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签署合作协议,新增辽宁分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温州森林康养研究中心、宣化实验基地和任丘实验基地等科技合作共建机构。实施院地合作项目100余项,为雄安新区、深圳市、南阳市等地编制了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主办或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大型科技对接活动80余场;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30余场,培训学员7000余人次;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列车行等科技服务活动140余次,前往浙江、河南、湖北、新疆等20多个省份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地方林草发展难题,提升我院专家科技服务水平。
围绕开启“十四五”新局,我院从体制改革着手,真正把科学普及放在和科技创新的同等地位,力求科学双翼能平衡发展。在组织上,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处,按其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整合各类资源,着重强化科普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大力提高科普能力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科普工作的设想
一是形成院、所两级平台。院级平台由全院各单位共享,同时,鼓励各所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基地。通过形成全院科普工作大平台,发挥林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推动各所、中心加强科普工作,承担科普任务,为推进生态文明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增强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将鼓励院属各所、中心所属的树木园、标本馆、野外台站、实验室、图书馆、互联网站等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开放共享。在此基础上争取创建多个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同时加强与相关林草部门、各级政府和各大公园的合作,为各级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和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创造条件。三是加强科普产品的创作。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科普图书、科普视频、科普展品、科普教具、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等科普产品的研发。四是创新性地开展科普活动。积极组织院属各单位参加全国科技周、全国林草科技周、科普日等科普活动;结合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五是进一步培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队伍。成立林草科普专家演讲团;加强研究生等青年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完善院及所属单位门户网站科普栏目、微信公众号科普栏目,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开展科普工作。
(二)成果转化的设想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统筹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引领、协调服务、绩效考核等职能。形成科技研发和市场需求有机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二是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线上线下平台。引导各所中心积极融入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生产所需的实用成果目录,推进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加大与企业对接力度,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四是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制度。继续推进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比重,完善成果转化激励制度。
总之,希望通过这次培训班,我们能加强联络,共同在科技司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提高林草科普能力。我也相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有能力、有信心,一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将提升服务于各省、市、区林草部门的科技支撑能力,共同开创林草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