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普系列--香港市花究竟是哪个紫荆花?
文章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栏目:植物 时间:2021-11-06 浏览:

  在香港的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关于紫荆花的悲壮故事: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称新界),租期99年。两个月后,英方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在大炮的轰鸣声中,强行提前举行占据仪式,数千名爱国群众揭竿而起,武装保卫自己的家园,反攻英国军营,使英军受到重创,但民众也遭到残酷的镇压,新界10万人口丧失了土地。劫变过后,村民们在桂角山建造了一座大型坟墓,合葬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后来桂角山上长出一棵从前没见过的开着紫红色花朵的树。几年后,那种花开遍了新界山坡,色彩缤纷,尤其是清明前后,花期正盛,像是对烈士的缅怀,民众将其命名为紫荆花。1965年,紫荆花有幸当选为香港市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送给香港的紫荆花雕塑,为其送去希望的花语:希望内地与香港,就像紫荆花一样和睦、骨肉情深,永久地在一起,不被任何困难分离。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就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紫荆花红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将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花、旗分别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呈圆形,中间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周围写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中间图案也是红底白色五星花蕊紫荆花,寓意与区旗相同。


  那么,意义深远的紫荆花究竟是哪个树种呢?


11.png


  一、紫荆(Cercis chinensis)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紫荆为豆科紫荆属灌木,花为蝶形花,紫红色或粉红色,2-10余朵成束,簇生于老枝和主干上,尤以主干上花束较多,越到上部幼嫩枝条则花越少,通常先于叶开放,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则与叶同时开放。



  紫荆花型与香港市花“紫荆花”明显不同,因此,香港市花不是紫荆。


  二、羊蹄甲、洋紫荆、红花羊蹄甲的辨别

  羊蹄甲属植物约300种,遍布于世界热带地区。我国有47种,主产南部和西南部。该属的属名Bauhinia用以纪念瑞士裔法国植物学家Bauhin兄弟,而中文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属的叶片酷似羊蹄走过的脚印,因此名曰“羊蹄甲”。


  香港、广州地区应用较为广泛的羊蹄甲属乔木有3种,分别为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和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它们在形态等方面存在较为相似的特征,很容易被人混淆。下面就跟大家一起来区分一下这三个树种。


  1. 羊蹄甲

  羊蹄甲可以说是该属的领头大哥了,它的种加词purpurea是红紫色的意思,因此又名“紫羊蹄甲”。它的羊蹄状叶片先端2裂,分裂可达整片叶的1/3-1/2。花淡红色至紫红色,花瓣边缘常常有褶皱,每朵花只有3枚可育雄蕊,这是该种最明显的特征。



  2. 洋紫荆

  洋紫荆名气不是最大,却是目前南方最受欢迎的羊蹄甲属植物。由于它的花朵颜色像古时妇人化妆用的“宫粉”,所以洋紫荆被很多人称之为宫粉紫荆。近年来,广州计划将宫粉紫荆打造成“主题花景观”,成为广州花城的名片,让广州成为“宫粉紫荆之城”。相对而言,洋紫荆的花序较短,花朵显得很紧凑,花朵的颜色非常丰富,从淡红色至紫红色都有,花瓣颜色饱满鲜艳,尤其是最上部的一枚花瓣有一团眼状斑纹,紫色的纹路与黄色斑块错杂分布,这是它的标准动作,种加词variegata就是这个意思。洋紫荆有5枚雄蕊,这是它与羊蹄甲区分的主要特征。



  3. 红花羊蹄甲

  红花羊蹄甲可以说是羊蹄甲家族中名气最大的了,它就是我们常说的香港市花“紫荆花”(1955年,华南植物研究所编写的《广州植物志》,称其为红花羊蹄甲;1967年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树木》中,称其为洋紫荆)。红花羊蹄甲,一般不结实,只能通过插枝、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繁育。1880年,一位来自法国的神父在香港偶然见到了这种植物,他将枝条带回去插枝栽种,成功养活了。后来,这种开花灿烂的羊蹄甲属植物,迅速成为了遍布香港的行道树。1965年,红花羊蹄甲正式被定为香港市花,以此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作为区花的它更是名扬海内外。与洋紫荆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一般不结实,花朵中间1枚花瓣基部呈深紫红色,能育雄蕊5枚,其中3枚较长。



  综上所述,香港市花应该为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其花大而美丽,紫红色,盛开时繁英满树,花期全年,通常不结实。其花语寓意着祖国大陆与香港和睦相处、骨肉情深,永久地在一起,不被任何困难分离。


  附:三种羊蹄甲属植物对比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互联网及《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