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并公布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其中,由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参与的“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由中国林科院联合广东、湖南、四川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完成,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第五完成单位,曾令海研究员作为项目第六完成人,在南方次生林经营技术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据悉,我国次生林约占林地面积65%,退化极为严重,经济和生态效益低,经营长期被忽视。广东1994 年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以来,生态公益林达到7000多万亩,且以低质次生林为主体,其面积大、效益差、涉农面广,3400多万人的生存与其息息相关。
▲低质生态公益林“见林不见树”,产出低,效益差
如何显著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又能同时满足农民对林地产出的需求,成为了生态公益林能否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林科院自2002 年起,先后承担完成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项目“旨在提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和“十一五”“粤港澳城市群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十二五”“南方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期间,广东省林科创新性提出低质次生林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经营理念,构建了次生林经营引入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次生林经营技术标准化体系,并先后在新会古兜山、韶关天井山以及东江、西江和北江流域建立了长期试验基地,针对南方次生林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次生林、低效针叶林、水源区次生林和城郊景观残次林等典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研发了低质次生林经营物种选择与引入物种高效培育技术,创新各类低质次生林的提质增效技术与模式,为大面积低效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的经营策略、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非木质产品物种和珍贵树种在生态公益林经营中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林地保护与农民对经济产出期望的矛盾,实现了林地长周期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广东古兜山低质次生林经营前后对比(7.5年生)
项目成果多次列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专项、省林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进行示范推广,营建示范区15600亩,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效应,在韶关、梅州、河源、惠州、江门、深圳、广州等地改造低质低效次生林162.4万亩。
下一步,曾令海研究员及其团队将持续聚焦南方生态公益林经营树种选育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支撑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通过种苗产业化繁育和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将良种、良法应用于低质低效林改造、碳汇造林等林业重大造林工程,为提高华南地区森林培育的良种化水平和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