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满满的“十四五”起航,承载着梦想,广东省林业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统领,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管为主线,全面启动绿美广东大行动,持续深化林业改革,构建广东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蓝图,为绿水青山遍布南粤大地、绿色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迈出新步伐。
扛牢林长制责任,构筑“林长治”屏障
2021年是广东省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的开局之年,为切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主体责任,构筑森林资源常抓长治的安全屏障,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体系。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林长和省总林长。全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整体进展顺利。
目前,全省已设立各级林长79198名,其中省级林长10名,市级林长187名,县级林长1777名,镇级林长14399名,村级林长62825名。各地聘用护林员31267名,落实监管员9970名,建立林长制公示牌6506块,印发林长制宣传材料100.6万份。举办培训班223期,共培训13978人次。各级落实财政资金共10315.3万元。
依法保护湿地是广东“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点工作。2021年1月1日,新修订《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广东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中共同推进。广东相继印发了《广东省重要湿地认定和名录发布管理办法》《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已开展红树林营造3232亩、修复810亩。全力推进湿地保护监督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科学绿化提质量,城乡绿化一体化
2021年,全国吹响了科学绿化号角。广东省一年来积极推动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加强城市绿化指导与纠偏,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
启动建设广东省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9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3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实施种子园等抚育管护1.3万亩,有力保障了全省造林绿化种苗供应。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总任务190.21万亩,完成率100%;全民义务植树达3688.98万人次,植树约1.2亿株。全省21个地(市)全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已有11个地级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4个县开展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全面启动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开展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加大全省8.1万株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助力人民群众留得住乡愁。
▲珠海市情侣中路
深化林业改革,绿色生态惠民
2021年广东省着力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多点发力深化林业改革。
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通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南岭国家公园设立申报材料,优化范围边界,减少矛盾冲突,国家公园局正式批复同意广东省《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
广东省加大与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融合力度,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广东省林业局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2021-2035年)》,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回头看”,持续优化全省自然保护生态格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广东省林业局进一步优化林业行政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以用林审批系统启动实施为契机,建立重大项目使用林地审批绿色通道,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省共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1450宗,批准使用林地面积12.7万亩。
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亩42元。2021年,全省各级财政共落实公益林补偿资金33.73亿元。积极推进新一轮政策性森林保险,全省参保森林面积7824万亩,提供938亿元风险保障。
广东省在深化林业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的同时,又聚力多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编制《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森林旅游规划(2021-2035)》,起草《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启动《广东林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21-2025)》编制工作。
推进油茶产业培育发展,组织起草《广东省林业局关于促进油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2020年、2021年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中央财政资金1.669亿元,制定《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指南》,推动全省实施36.4万亩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
大力培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新认定56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保留2018年认定企业81家,获国家林草局认定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个。
指导推动2020年、2021年省本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项目稳步实施。积极培育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新业态。入驻国家林草局林特产品馆商务平台并设立广东分馆,全省首批10家企业入驻。
发展自然教育,繁荣森林文化
广东省是全国较早发展自然教育的示范省份,为进一步扩大自然教育影响力,打造全国自然教育样板,2021年广东省新认定第三批30个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推动各市建立市县级自然教育基地23个。制定《广东省“十四五”自然教育规划》,发布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报告,评选出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之星和优秀课程。先后编制《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引》《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指引》等团体标准5个。
成功举办首届广东省自然教育大赛、广东省青少年中草药知识大赛、丹霞山自然观鸟大赛、第二届粤港澳自然教育季等活动约46场次,全年全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阵地达326个,推出自然教育线上活动,接受教育和参与活动人员累计达379.2万人次。在深圳莲花山公园成功举办第三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和嘉年华活动,吸引亲子家庭、中小学生2.6万人参加,活动规模和游客人数均为历届之最,成为全国自然教育领域最大型的嘉年华活动。
积极推动粤港澳自然交流合作,组团参加第40届澳门绿化周活动,指导筹建“东莞市自然教育联盟”,打造湾区自然学校,重点打造深圳、东莞、惠州、韶关等自然教育板块,加强与各社会组织、机构的联动,加强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建设,构建自然教育生态圈。
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广东省通过繁荣生态文化,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对林业文化功能的理解,推进绿色发展。
全方面开展关注森林活动。成立广东省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全面启动关注森林活动。联动开展“守护古树名木留住美丽乡愁”“花开岭南·春映芳菲”春季系列活动,联动全省100多个场所共同举办315场森林汇演、主题展览、徒步健步、自然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活动,全省约56.8万人线上线下参与活动。
积极推动森林城市建设。联动21个地级市成功举办广东省21城同创“森林城市·绿美广东”主题宣传活动,全省约60个市县近2万人参加活动。
成功举办建党100周年广东林业新作为、寻找广东最美公益林(天然林)等大型展览展示5次。此外,拍摄林业专题片3个、微电影1部,编撰林业文化宣传书籍5本,制作画册、小册子、海报各类生态文化产品近10万册,多渠道增加生态文化产品。
筑牢安全基石,守护森林资源
2021年,森林督查、专项行动等一系列监管手段并用,让广东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呵护。
广东省先后组织开展了2021年森林督查、打击毁林等系列专项行动,核查70233个卫星影像图斑变化情况,开展毁林违建乱象清理整治和森林资源数据管理与综合监测评价,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对全省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存在的违建项目179宗、1059栋进行清理整治,配合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
组织开展林草湿数据与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对接融合工作,组成120人的工作专班,处理图斑226万个,筛选和判定了118万个林地不一致斑块,对214万个图斑属性进行了赋值,为全省公益林优化和开展林长制工作提供数据保障。
发挥全省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优势,推动地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沟通,开展专项行动,打击动植物非法贸易。
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修订发布《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加快推进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和华南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中心及基地建设,支持华南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工作,进一步夯实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保障。
积极推动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处置和转产转型。做好国家防控野猪危害试点工作,推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制定和纳入政策性保险。加强和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森林灾害防控,科技有力支撑
为维护林区安全稳定,广东省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全力防范化解涉林各类风险隐患。
协调处置涉火警情2073宗,立案734宗,实现“五一”、端午、中秋、国庆、重阳等重要时间节点零火情,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和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启动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推进63个疫点镇的拔除工作,强化应施森林植物及其制品检疫,协同部门开展薇甘菊和红火蚁春秋季防控行动,全省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671.94万亩次,全面完成国家林草局下达防治任务。
强化林业科技支撑,新立项林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示范项目34项,落实林业科技创新等各类资金共7600多万元。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州海珠湿地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和广州城市林业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成功入选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7项林业标准获得省地方标准立项,13项省地方标准经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开展主要食用林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监测1500批次,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7%。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59件。
强化科技奖励和科技指导,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2项,第十二届梁希科技进步奖3项。组织全省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150多场次、受众2.5万人次,科技特派员下乡150多人次。
绿美广东大行动,建设南粤秀美山川
锚定目标齐发力,抓实抓细开好局。2022年,广东省林业将扎实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地见效,持续深入推进绿美广东大行动,建设南粤秀美山川。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质量推动国土绿化。科学开展造林绿化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高质量推动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建设高质量水源林100万亩、大径材基地50万亩、国家储备林60万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236万亩,建设沿海防护林17.52万亩。
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设南粤秀美山川。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推进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品质提升。推动全省各市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游憩性场所、生态缓冲区及绿道建设,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推进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改善水鸟生境。统筹天然林保护、荒漠化沙化治理,建设国家石漠公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大南粤古驿道和中央红色交通线沿线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力度。
围绕国家公园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体系建设。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快创建南岭国家公园,持续推进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城市绿地等保护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以旗舰物种为核心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状况的调查、监测与评估,开展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抢救性保护。加强和提升珍稀濒危动植物就地、迁地保护能力,推进重点物种的重引入、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
围绕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国土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责任,进一步建立完善新时期森林防火体系,压实各级林长森林防火直接责任。持续深化林业改革,统筹推进集体林业综合改革、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专项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制度。
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绿色生态空间。珠三角核心区重点实施森林城市群高品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生态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沿海经济带大力推进沿海地区生态修复,重点加强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沿海防护林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以南岭国家公园创建为引领,筑牢北部生态屏障,打造广东省生态名片。